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公告 > 新闻动态 > 正文

【成都商报】成都大学美院院长罗徕首次个展明日在岁月艺术馆开幕

发布时间:2012-05-04 09:41:07|浏览人次:

 成都大学美院院长罗徕首次个展明日在岁月艺术馆开幕

11年磨一剑 等你细品“历史感”

      明天下午3点,在位于城南“博瑞·创意成都”大厦内的岁月艺术馆,成都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徕的首次个展将隆重开幕,展出47幅油画静物作品,数量虽不算多,却是画家近11年来积累的精品画作,都是从2001年到2012年期间创作的。

  素色蝴蝶翩翩舞,

  赏静物灰色之美。

  蒙在“灰纱”后面的宁静天地

  这场展览的主题显得辞藻华丽:“恋韵·叠舞———妍美流变的音符”,其实画作本身十分朴素。得知布展已经完成后,成都商报记者昨天提前到了展厅探看,只见满墙素色,气氛沉静。画面的主题唯有线条细腻的静物:干枯的花朵、红色或黑色的陶器、古色古香的木椅、淡雅的青花瓷和一盘盘水果……偶尔,画里会“飞”进一只蝴蝶。你会看到,这里的蝴蝶也是素色的,丝毫谈不上鲜艳。

  这些作品和常见的静物画不同的地方在于:属于静物背景的“留白”部分,铺满了均匀的、浅淡的灰色;甚至在作为主角的静物上,也被画家轻轻渲染了一层灰色。整个画面,仿佛是笼罩在一层极轻、极薄的灰纱后面,给人一种很弱的类似窒息的感觉。

  为什么呈现这种特色呢?四川师范大学美院院长、著名艺术批评家林木告诉成都商报记者,静物画起源于欧洲,原本就是迎合经济发达的市民阶层的生活趣味,画些逼真亮丽的器皿、瓜果、鲜花。“后来传进中国后,国人开始也按照人家的规范,坚持学习了100多年,强调光影、质感、形体、色彩的准确再现。”到了当代,越来越多的画家不再满足于循规蹈矩地学习西方,而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加入。“比如罗徕的这种静物画,他显然不以再现现实中的描绘对象为宗旨,而是有意弱化色彩与光影,把整个画面统一在灰色调中,是非常主观化的独特处理。”

  11年磨一“展”,47幅画

  那么,画家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?尤其是灰色本来就很难把握,稍不小心就会使画面显得黯淡、灰头土脸。记者也就此采访了罗徕本人,他告诉记者:“灰色的确是很难把握的颜色,但我想用灰色表达一种深远的意境。这种深远的感觉,我觉得其他颜色达不到那种效果。”

  同时,罗徕喜欢把他画的静物放在画面正中,和常规绘画要求打破对称、多样统一的模式背道而驰,也是为了达到那种单纯而宁静的效果。他告诉记者,自己此前也尝试过其他很多画法和主题,“最后这种画法是坚持得最久的,已经画了11年了。”

  在这种深远、单纯的背景下,罗徕所画的静物,其实也不仅是物件本身,而是他拿来代表“历史感”和“传统文化”的符号。“比如干花代表历史,黑陶和红陶是出土文物的代表元素,青花瓷和木椅更不必说,都是中国所特有的古典和文化元素。”罗徕说。

  画家简介 罗徕,成都大学美术学院院长、教授、研究生导师。1967年生于重庆涪陵,本科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,1993年至1995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学习。

  展览地址 锦江工业园区三色路38号博瑞·创意成都B座3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