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生工作 > 工作动态 > 正文

美术学院优秀校友凌刚基创业事件获得《中国青年报》报道

发布时间:2015-04-16 15:18:17|浏览人次:

 

本网消息 我院05级环艺专业凌刚基校友的创业事件获得《中国青年报》报道。现转发如下:

原标题:凌刚基:农村沃土掘“乌金”

当别的大学生在校园谈情说爱时,他已经开始创业;当别的年轻人在都市享受生活时,他在山乡的田间地头迎着日头暴晒;当别的“啃老族”抱怨生活时,他已经靠自己挣下数百万身家。

他叫凌刚基,今年29岁,重庆市永川区临江镇人。

凌刚基的创业之路始于大学。在成都大学学习艺术设计期间,他卖过小数码产品、电脑,还向朋友、亲戚借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。

然而,初次创业不久,他就遭遇重大打击:一名工人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,他赔了50多万元——这对于当时的他来说,简直就是“灭顶之灾”。

但他没有被困难击倒,父亲的一道拿手菜又让他找到了新的创业项目。

凌刚基的父亲曾经做过餐饮,擅长做酸菜鱼——这是一道在重庆风靡一时的“江湖菜”,如今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家常菜。如果用乌鱼做原料,做出来的酸菜鱼就更加美味。

餐桌上,凌刚基一边吃着父亲做的酸菜乌鱼,一边琢磨能否靠乌鱼餐饮创业。乌鱼兼具美味、营养、健康的元素,契合当代人的饮食需求,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之后,凌刚基认定了这条创业道路。

为了让乌鱼肉更入味,他多次“试验”后发现,把乌鱼肉切成“花朵”状,比切成条状或者块状更容易入味。调制乌鱼火锅的底料时,他每次都把配方记下来,感觉不够好就倒掉,多次摸索调整后,终于调制出了满意的配方。

2009年,凌刚基大学毕业,他带着自创的配方开了一家小餐馆,很快打开了市场。

市场的认可让他找到了自信,马上在成都开了鱼庄——“何乌鱼”。“何”是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的妻子的姓,同时,在四川话中,“何”字与“活”字相差无几,“谐音能让人产生原料新鲜的联想”。

“何乌鱼”火锅店很快赢得热捧,如今已经开了29家门店。依靠乌鱼火锅,凌刚基仅用3年左右时间,就赚了200万元。

虽然这次创业顺风顺水,但凌刚基也有了新的烦恼:由于生意好,店里经常发生乌鱼断货,让专程赶来的食客败兴而归。凌刚基担心,“长期这样下去,将对品牌产生不好的影响”。

当时,乌鱼市场供不应求,本地的乌鱼养殖量不够大,市场上的乌鱼大多是从广东等地运来,长距离的运输会出现很多复杂的情况,导致市场不够稳定。

“我需要稳定、可靠的乌鱼供应。”他萌生了养殖乌鱼的想法,“为什么不可以自己养?” 

可是,凌刚基当时对养鱼“一窍不通”,是个不折不扣的“门外汉”。于是,他花了一个多月,到山东、广东、江西等乌鱼养殖规模较大的地区“拜师学艺”。

学得“真经”后,2012年,凌刚基回到家乡重庆永川,在三教镇承包了100多亩地建成鱼塘,当起了“养鱼汉”。

与其他养殖户相比,凌刚基在品质、品牌方面下了更多功夫。

他对品质的要求几乎到了严苛的地步:对养殖环境的水温、溶氧、pH值、水体透明度都严格要求;换水时严格从底部抽水,保证水的质量……

为了保证品质,他要求“何乌鱼”火锅必须使用自家的乌鱼,这约占养殖总量的60%,剩余的40%将面向市场销售,如今,他的乌鱼在川渝地区的销售量已名列前茅。

在乌鱼养殖行业很少参加认证时,他“首吃螃蟹”参加认证,这意味着给自己戴上了“紧箍”,“创立自己的品牌,就要更加爱惜自己的羽毛。”凌刚基说。

在凌刚基看来,农村创业也能大有作为,同样能产出“乌金”。依靠养殖乌鱼、开乌鱼火锅店,凌刚基大学毕业仅6年便挣得了数百万身家。“我养鱼的这片土地,如果按照传统农业进行种植,每亩每年只能创造1500元的价值,养殖乌鱼则每年能达到10万元。”

“因此,大学生创业时也可以眼光‘向下’,不要只盯着城市。”他说,“当然,在农村创业会比较累,生活条件会更加艰苦,需要考虑自己的情况。”

凌刚基的创业心得是,要选准适合自己的创业领域,看准了前景,就要坚持,即使出现一些挫折也不要轻易放弃;在实施过程中,要不断去想,有所创新,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知识、技能、信息等方面的优势。

与此同时,凌刚基的创业路上也得到了各方支援。在团永川区委的牵线下,凌刚基获得了YBC(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)的支持,在资金和导师辅导方面得到了实惠。

如今,他的重庆“何乌鱼”远近闻名,他的乌鱼繁育也有了专门的“套房”,“在YBC帮助下,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帮助我和团队钻研乌鱼繁育技术,成功繁育出130余万尾乌鱼苗。”凌刚基说,他自己留下几十万尾乌鱼苗饲养,其他的给了想搞养殖的农民朋友,带着他们一起发展高效特色水产养殖。

他还琢磨着,如何将让乌鱼的排泄物得到更科学的处置,既利于水质的保护,又提升养殖的品质。

目前,凌刚基的乌鱼养殖基地有30多个鱼塘,他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80后创业新星。

凌刚基希望让更多乡亲参与到乌鱼养殖中来,为此,他拿出13个鱼塘作为“教练场”,让其他人学习技术,他为其提供统一的技术、销售,“在我的指导下练手,积累养殖经验,直到他认为自己可以单干了,就可以自己去养殖创业。”

(来源:中国青年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