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暑期,由音乐与舞蹈学院组织的“非遗薪火·青春传承”非遗音乐舞蹈传播实践团,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文化探索之旅。自7月起至8月,实践团成员们深入走访了研究博巴森根舞蹈、彝族达体舞、扬琴及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、艺术家及专业演职人员,启动了“非遗小课堂”系列录制活动。
实践团的第一站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,有幸邀请到了国家二级演员、非遗传承人曾晓利老师亲自授课。曾老师不仅详细阐述了扬琴的历史渊源与演奏技巧,更强调了其在当代文化中的独特价值。通过演奏《满江红》中的《将军令》片段,曾老师展现了扬琴的非凡表现力,并激励青年学子深入民间,亲身体验与学习,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一传统艺术。

随后,实践团转战至博巴森根舞蹈,由非遗舞蹈传播领军人物、国家一级舞蹈编导何洋托美次仁院长主讲。何院长以其深厚的舞蹈功底和丰富的经验,深入剖析了博巴森根舞蹈背后的文化意义,指出舞蹈不仅是肢体的艺术,更是文化传承与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。博巴森根舞蹈作为嘉绒藏族古老锅庄舞步的延续,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,通过舞蹈,人们得以铭记历史,传承英雄精神。


实践团的最后一站聚焦于秦腔这一古老戏曲艺术。秦腔演唱家李彬玲老师以自身经历为例,分享了学习秦腔的艰辛与坚持。尽管条件有限,但凭借着对秦腔的无限热爱与不懈努力,她最终掌握了精湛的演唱技巧。李老师深情寄语年轻一代,特别是90后、00后的青年朋友们,希望他们能够接过前辈的接力棒,继续热爱并传承秦腔艺术,让这一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。

此次活动,不仅是对非遗艺术的一次深入探访与学习,更是对年轻一代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号召。学院将借助立项的成都大学第三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,持续开展“美育急先锋”的品牌活动,通过镜头与网络的传播力量,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得以更加广泛地展示给世人,激发更多人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与热爱。

